• 山乡水镇-麻江县-下司镇详细

    麻江县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门,位于东经107°18′~107°53′、北纬26°17′~26°37′之间。麻江县 ...

  • 博白县介绍详细

    博白县,古称白州,位于广西东南部,属于玉林市,因语言大师王力而闻名于世。该县商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经济发展喜人。该县岭南文化源 ...

  • 博白百科已收录341个词条,已获31位网友点推荐

    博白风俗之(二十二)--衣行

      博白地老人和客家人的衣着最突出的特点是“质朴无华”。旧时人们粗衣薄妆,称衣服为“衫裤”,传统的衫为“大襟衫”。裤为宽大的大裆裤,用质地较差的白布接成,驳接部分被上衣遮住,无伤大雅。衣着款式偏宽偏长,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纽扣,女装则在襟边加一两条花边,以示男女之别。衣袖宽长,其中袖口宽1尺左右。而裤子则男女基本无区别,一律宽头大脚,裤管(俗称裤脚)宽1.8尺至2尺,穿时用“裤头带”(纱布带)扎紧,或将裤头交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旧时男女都不穿“底裤”(内裤),但一般都穿内衣,俗称“褂衫”。寒暑服式无多大区别,只是暑天穿薄的苎麻布(夏布),冬天穿的厚布衣服叫“棉衫”。儿童旧时穿肚兜,俗称肚褡,多不用纽扣,只用布带扎紧,上身为襟式,下身为“开裆裤”。腹部系一条“肚褡”,用于护脐。儿童长到三四岁了,不分男女,都穿开裆裤,目的是方便解便,以保持清洁卫生。

       博白人旧时衫裤的布大部分是绵纱和苎麻,自已纺织的,俗称“家机布”。最初的线是自纺的,这种纺线很粗,织成的布很粗糙,称为黄麻布。后来有了机线,称之为“洋纱”。博白许多妇女都会织布,在博白的新田和旺茂等地,我们看到了许多旧时的织布机。博白人织的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漂染而成黑、蓝、青蓝等颜色,染料是用薯莨、土珠、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成的。在博白南流江边马塘村,我们看到了古代遗留下来的大型靛染作坊,有大染缸100多口,可见当年这里的繁华。
       旧时博白妇女常用的首饰为银簪,凡是上了年纪梳盘头髻的妇女,在脑盘结的发髻上,有插一支银簪的习俗。这样的银簪一般多用银、铜或合金造成,有的用兽骨刻成,有钱人家喜用黄金锻造。其形状有长有短,大约10厘米,一头稍大一头尖利,并雕有花纹,精巧玲珑。
       背带俗称“披带“,是博白人背负小孩子的专用品。博白的背带一般是后背背带,用三尺多长的的较宽的红布或花布做成背带,上面绘上龙凤吉祥图案,将孩子背在背上,结打在前面。不管是男人或女人,都有用背带背小孩的习俗。
       旧时博白人的雨具主要是竹笠、蓑衣和竹伞等。博白盛产竹子,山民说地取材,用竹加工成雨具。博白人把竹笠称为“笠帽”、“笠麻”。用竹篾编成,夹以宽大的竹叶,用以遮蔽阳档雨。竹笠有尖头与圆头之分。尖头的竹笠较大,盛行于博白县水鸣镇,人称之为“大头笠”。蓑衣有两种,一种用棕毛编制的,披在背上,既能挡风雨又能御寒;另一种是用竹子和单竹叶编制的,象龟甲壳。
       博白人把伞称为“雨遮”。旧时多为纸伞,纸伞用竹为架,用砂纸蒙顶并用桐油漆油顶,故又称为油伞。油伞上多绘些花草图案,既美观,又轻便,为青年妇女所钟爱。
       博白人把木屐称为“木落”,是最常穿的木鞋。“木落”干燥,容易吸水,对脚有保护的作用而被人们喜爱,现在不管是乡下人还是城镇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穿“木落”的习俗。旧时博白的布鞋是自制的,男式的啊“阿公鞋”,女式的叫“阿婆鞋”。布底用“家机布”,鞋面颜色为黑色,宽口船形,不用鞋带。光脚俗称“打赤脚”,旧时一般人平常多系打赤脚,其原因是生活艰难,天气炎热和便于上田劳作。

       “天足健妇”是对博白妇女的描述。博白妇女不仅要和男人一样参加劳动,而且她们的劳动强度远远要超过男人,如犁耙田、春耕、夏收夏种、秋收冬种及上山砍柴等粗重农活大都是由妇女作为主要劳力去完成的,生活和家庭的责任让妇女必须要有一双大脚来承担,这是博白客家人和地老人不缠足的重要原因。

       (博白信息网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