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434|昨日: 633|帖子: 2189450|会员: 163392|欢迎新会员: LY333

才压三江李绍昉之--简介

0
回复
407
查看

此山更高

0主题0帖子2积分
LV8会员
嗯哼...

城市CEO,积分831,距离下一等级还需635积分

积分2在线时间2629小时

发表于2014-01-14 10:48:22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楼主
分享到:
                                                   作者:潘茨宣

    广西北流市清湾镇候山村,离村公所约300米处.有一座坐东北向西南.北面靠山坡,西南向农田的砖木结构房屋。这就是李绍妨故居。

  李绍昉,字东阳,号晓园,又名勾漏山人,1791年在北流出生。李绍昉家庭是一个世代读书的书香门第。祖父李毓蕃曾考中过举人,但没能为官;父亲李程泌,得选拔为贡生,朝考二等科教职,历任隆安、藤县教谕。儒学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李绍昉在家排行第二,他自幼聪敏,爱好学习,在祖父、父亲的指导下,努力攻读,博览群书,学识超群,才气过人;四书五经,无不精通;赋诗撰文,出类拔萃,一笔好字,更是声名远播。加之通晓天文地理,每每参加县里的童生考试,都能名列榜首。

  李绍昉嘉庆十年(1805年)考中秀才,嘉庆十五年(1810年)到桂林参加广西乡试,中了庚午科副车(副榜)第一名,嘉庆十八年中为嘉庆癸酉科举人。到了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他上京参加会试,成为乙卯科进士。后来参加保和殿复试,又得了一等第一名。

  这虽是一次有争议的考核真才的复试,但可以看到李绍昉确有力压儒林之才。他成为进士以后,钦点翰林庶吉士,授职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当时翰林院、国史馆的宏编巨著,不少是他执笔写成。一时才气横溢,名噪京华。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李绍昉少年得志,在派系林立的清廷早已招致别人妒忌了。李绍昉当京官时,恰逢皇太后病逝,朝廷举行隆重祭奠。那些居心不良的大臣想“整治”他,就公推他去读祭文。正当李绍昉跪下准备读祭文的时候,送来的却是一张白纸。李绍昉心里一震,这样的祭文如何读?稍一镇定,知道有人要置自己于死地。略为思索一下,他看到白纸上画有四个“一”字,灵机一动,文如泉涌,随即琅声读出:“上苑一枝花,洞庭一轮月;巫山一段云,峨嵋一掬雪。云散烟消,花残月缺;天子悲哀,万民泣血!哀哉尚飨!”在场百官一听,无不点头、惊叹折服。皇亲国戚也因之备受抚慰,哀痛减轻,内心感激。朝野上下,李绍昉仿佛成了文曲星。

  清道光五年(1825年),因为父亲逝世,李绍昉丁忧,回北流老家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他与本县进士梁宗敏等倡议在县城东关六巷大岭顶,即现在的印岭之上建立奎光塔,作为县内学士习文吟诗结社的处所和文化中心,奎光塔于道光十年(1835年)的10月建成。塔有9层、高100尺,李绍昉写有《奎光塔上梁文》:“伏以浮图七级,天开选佛之场,乔岙百寻,地效降神之契。卓文峰以擢秀,则四照光腾;攒笔以摩空,则三端颖竖。是宜列川原之体势,增造化之灵祥;应奎垣壁府以含芒,汇岙峙渊淖而作镇……”文章写得潇洒漂亮,令人赞叹。李绍昉常于塔旁新建的友神庙、徐公祠聚生员讲学切磋,北流全县文宴诗社盛极一时,文风鼎盛,社会文事活动十分频繁。

    奎光塔是北流历史上有记载的宝贵文化建筑,可惜清咸丰七年(1857年),被匪徒焚毁。

  李绍昉守服完满,朝廷复启用他任河南道监察御史。不久任浙江道、云南道御史。这是分道行使监察的官,难免触怒权贵,招致自身不幸。但李绍昉不畏强权,说:“食君之禄,分君之忧;餐天下之粟,为万民造福。一不贪赃枉法,二不徇私舞弊,有何惧哉!”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处理了许多棘手的疑难案件。据《北流县志》说:“时银销漕政,海运海防积弊相沿,绍昉上疏力陈,多所匡教。并条奏畿辅水利,均蒙采用。”他稽查银库、缎匹库、步军统领衙门、国子监、理潘院、译馆等财势很大的单位,基至抽查八省运粮入京机构,充磨勘官,检举了一些贪官污吏的罪行。那时银币铸造厂、漕运机构、海运海防机关贪污严重,积弊相沿,他上疏力陈。道光帝看到事实确凿,不敢过分袒护,也采取了一些纠正措施。

    当时河北等省农田缺水,特别是京郊数县严重干旱,粮食产量甚低,他写成奏折呈报皇帝,得批准实施兴修水利,缓和了当地粮食紧张现象。李绍昉因而被道光帝看重,因为他廉明刚正,为政有功,所以朝廷提升他为兵科给事中、吏科掌印给事中,京察一等。

  明初改制把丞相之权分于六部。为防六部权过重而威胁皇权,又对应六部而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权力加以牵制及监督。这六科给事中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直接向皇帝本人负责。如此一来,给事中不但掌握了参政议政的谏议权,还增加了监察弹劾权,品不高而权重。朝廷文武百官无不受其监督。清初沿明制也置给事中,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科治事;随后又授任为浙江宁(波)、绍(兴)、台(州)兵备道。他一上任,就注意革新吏治,“剔弊起衰”,取得了显著的政治效果。他任职一年多就辞官回家了。

  一些在李绍昉当御史时,受到弹劾和惩治的贪官污吏,对李绍昉早存报复心,一直耿耿于怀。李绍昉辞官弃权,他们觉得机会到了,便诬告李绍昉在稽查银库时,丢失了一大担银子。朝廷当局只听一面之辞,造成冤假错案,要李绍昉赔偿损失。李绍昉是一个正直君子,无罪认罪,受屈含冤,只好“倾箧典衣以偿”。正是奸佞得逞,贤良遭殃。最后朝廷总算是弄清了是非,传旨恢复李绍昉的官职。李绍昉得到了宽恕,已对官场厌倦,本想归隐不仕,但忤旨亦是大逆不道,无奈取道桂林,准备前往京城复职。

    岂料到了桂林,旅居不久,突发重病,医治无效,终于在省垣逝世了。享年59岁。李绍昉死后,“族姓蕃衍”,后继有人,数年之后,有侄儿李燕昌,“相继升朝为郎署闻人。”北流向以有李绍昉这样的才子为荣,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李绍昉的故事。潘茨宣)

点评

点评 回复 举报

快速回帖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朋友

微信,手机扫一扫
回帖双倍积分